國家環境保護部環評司巡視員牟廣豐在環保NGO綠家園組織的記者沙龍上解讀“十二五”期間的環保問題時,認為中國目前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是現階段環保壓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在中國,各地區產業結構安排有一個“通則”,即先看一個地區有沒有海岸線,如果有,再研究這一海岸線能不能打造成深水泊位,然后以港口為依托,進口原油、LNG、鐵礦石和其他有色礦石,建設電廠,有了電,有了原油,便開始上馬大的鋼鐵和石化項目,有了鋼鐵、石化,下一步則是裝備制造業,造船造汽車。
從環保角度說,這樣的規劃最大的問題便在于,當地的環境容量能否承擔。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環境容量都在漸漸逼近底線。
這樣的“通則”在牟廣豐看來,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地域分工特別要注意它的環境容量,可是我們現在這種套路,就很難使生產力能夠合理的、科學的進行分工”。而主導產業是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進行非理性資源消耗,環境破壞的風險將更大。
牟廣豐認為,從環保角度說,產業布局講究地域分工比分散更好。他舉例說,美國的底特律是汽車城,西雅圖聚集飛機制造業,硅谷是電子城,形成了專業的地域分工,從經濟上來講,是規模效益,從環保上來講,它大的規模集中也易于污染深度治理。但是反觀中國,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超過2/3的省份都將汽車列為該省的主導性產業;鋼鐵、石油行業同樣如此。
地方政績優先,而不是環境效益優先,產業布局由此分散,加之環境容量問題,“環境在現階段難以主宰經濟”的現狀,是一切環境問題肇始的根源。(中國過濾分離網)